奥运会上的中美竞争,让中国人觉醒
巴黎奥运会:中美战略竞争的新场域?

2024年巴黎奥运会已经落下帷幕,但这届奥运会被赋予了更多的政治含义。观察者网专栏作者沈逸指出,奥运会已经成为国际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中美战略竞争的背景下,巴黎奥运会已经超越了传统的体育赛事,成为中美竞争的新场域。
在这场竞争中,美国利用其在经济体育领域的优势,将奥运会塑造成为中美战略竞争的一个缩影。这场竞争不仅在赛场上展开,更在全球影响力、国家形象和规则话语权上进行全方位较量。
兴奋剂及其检测的严格实施成为此次奥运会的关键议题之一,这也是中美战略竞争的一个焦点。美国通过西方主流媒体抹黑中国运动员,并通过与世界反兴奋剂机构(WADA)等机构博弈,迫使中国运动员接受干扰正常比赛的检测,而对美西方运动员保持显著宽松态势。此外,美国还利用在全球尤其是简体中文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软实力,对中国进行系统性的围剿。
尽管外媒没有充分注意到个别具有指标意义的“删号”事件,但中国民众从中认识到,此前对国际规范与竞争规则的理解存在偏差,需要进行有效的矫正。这种认知及其扩散,预计将对中美关系产生更加深远和深刻的影响。
金牌榜的排名也成为这场竞争的可视化焦点之一。中国民众、运动员、教练员及相关工作人员长期被定制版本的信息与知识灌输,形成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超前的、后现代的认知,而“金牌不重要,奖牌不重要”也被视为西方国家的“先进性”的显著标志。然而,在中美战略竞争的背景下,这种认知正在受到挑战。
总的来说,巴黎奥运会不仅是体育竞技的舞台,更是中美战略竞争的新场域。美国通过各种手段试图在全球范围内对中国进行围剿,而中国民众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必须对国际规范与竞争规则进行重新审视,以更好地应对这场全方位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