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女主”作为商品: 消费文化如何解构“希望”和“期待”
“大女主”剧集:现象级热潮的背后是什么?
近日,随着《墨雨云间》、《玫瑰的故事》以及备受期待的《长相思》第二季的热播,暑期剧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热闹景象。这些剧集虽然演员阵容各异,题材迥异,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被观众普遍认为是“大女主”类型剧的新代表。
“大女主”这一概念在中国电视剧发展史上相对较新。直到2016年,豆瓣用户“穿山甲”发表了一篇题为《科普向:普通小言、女主戏和大女主的区别》的文章,才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大致界定。文中指出,“大女主”剧作不仅以女性角色为中心,围绕其视角展开剧情,还应超越简单的爱情戏,讲述女主的成长史,而其他角色的存在只是为了辅助女主的成长。
自2016年下半年起,“大女主”成为各大剧组通稿中的关键词,一时之间成为热门话题。然而,对于这一概念的阐释却显得颇为奇异。尽管网络上的讨论热火朝天,但作为作品生产者的剧作方并未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评论家师文静指出,业内并没有形成权威的定义,而鸿渐的剧评也表明,“大女主戏”并不是一个固定类型,没有人能说清楚其具体所指。
在这种情况下,资方只需通过买热搜、发通稿等手段,将剧作与“大女主”词条简单关联。至于剧集为何具有“大女主”气象,以及如何扩充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则留给剧粉们在讨论中自行解答。
这种奇异的阐释模式引发了人们的思考。与“古装剧”、“仙侠剧”等一目了然的概念不同,“大女主”一词能激发更多丰富的联想。它究竟是指女性角色占据主要叙事权重,还是指刻画女性角色的成长历程?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正是“大女主”剧集持续吸引观众的原因之一。
无论如何,“大女主”剧集作为一种现象级热潮,已经在中国电视剧市场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未来,这一概念是否会进一步发展,形成更为明确的定义,仍是值得观察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