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诉讼背后:“隐身”的法律咨询公司
谁在推动过度诉讼?——法律咨询公司的角色与挑战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律与社会跨学科研究中心课题组发布了一项关于过度诉讼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在知识产权案件中,大量法律咨询公司采用“全风险代理”的诉讼模式,主动为被侵权企业垫付费用并获得授权,再与公证处取证,委托律师事务所代理诉讼,获得赔偿后按比例分成,形成了一条诉讼产业链。
这项研究始于2022年,课题组在云南、广东、福建、江西、湖南、河南、上海、辽宁等多个省市的政法机关开展了多个主题调研,其中包括对过度诉讼的调研。研究发现,批量诉讼在知识产权领域的一些案由中占比非常大,以商标侵权纠纷为例,一家上海日化企业为原告的案件就有13353个。这些案件不仅浪费了国家有限的司法资源,还影响了其他更有必要进行诉讼的案件审理。
课题组带队老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侯猛与课题组成员金上钧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专访时表示,批量诉讼并非新问题,但过去实务界对其关注较多,学界的专门研究较少。他们希望通过研究这一类小商户商标侵权案,揭示出谁在推动过度诉讼,并探讨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法律咨询公司在批量诉讼中的角色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些公司通过垫付费用、取证和代理诉讼等方式,推动了大量的诉讼案件。然而,这种做法在实际操作中却呈现出泛滥态势,不仅浪费了司法资源,还影响了其他案件的审理。因此,如何规制法律咨询公司的行为,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此外,批量诉讼的生成机理也引起了研究者的兴趣。通过对法官进行访谈和后续调查挖掘,课题组认为,这些侵害商标权纠纷案虽基于合法权利主张,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呈现出泛滥态势,浪费了国家有限的司法资源。这在客观上也影响到其他更有必要进行诉讼的案件审理。
总之,批量诉讼问题的揭示和研究,对于理解当前司法环境中的挑战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如何有效规制法律咨询公司的行为,以及如何解决过度诉讼问题,将是学术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