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年前的“花草鸟兽”,甲骨文竟暗藏商代“生态密码”……
全国生态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今年8月15日是第二个全国生态日。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生态兴则文明兴。跨越三千年,在浩瀚的甲骨文里,风、雨、雪浪漫变幻,花、草、木生机勃勃,鱼、鸟、兽多样生息,今人与古人握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亘古绵延。
甲骨文中对天气现象的记载已十分完整,既有降水、天空状况、云雾、雷鸣电闪等大类,也有雨、雪、雹、霜等细分。商王十分重视对气象状况的预测和记录,所以甲骨文里有着内容翔实而细致的气象档案。最为商代人所关注的气象状况是降水,在甲骨文里常常能看到关于雨的占卜记录,占卜结论就像一则“天气预报”,包含是否会下雨、下雨的时间等信息。
殷墟有一块出土的甲骨,记录的文字是:“弜田,其遘大雨?自旦至食日不雨?食日至中日不雨?中日至昃不雨?”这是占卜商王外出打猎当天天气情况的卜辞。首先占卜会不会遇上大雨,又问早晨、上午、下午三个时间段会不会下雨。由此可见,商人不仅有“天气预报”,甚至将“预报”精确到某个时间段。
甲骨文里的“雨”字上半部分为天空,下半部分几个小点象征从天而降的雨滴,意为下雨。雪和雹均属于降水,当时已有的文字里,表示降水的只有“雨”字,所以古人让“雨”字来充当表意偏旁。“雪”字上部是“雨”,下部是“羽”字形,下落的雪如同羽毛,几个点如同飘下来的雪片。“雹”字上方是“雨”,有落下之意,下面的几个菱形轮廓就是冰雹的象形图案。
下大雨之前,往往会刮风、闪电、打雷,这些现象同样被古人记录下来。甲骨文中,“风”字是借用“凤”字来表示,“凤”的原型一般认为是孔雀。而在早期古文字中,用来表示“电”的是“申”字,“申”的字形像半空中闪耀而曲折的电光。闪电总是裹挟着雷鸣,紧随电光而来的雷声犹如无数车轮碾过,所以“雷”最初的字形就是在表示闪电的“申”字中间添上几个车轮的形状。
甲骨文的“雨”“雪”“雹”字,不仅记录了古代气象现象,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理解。这些古老的文字,穿越时空,与现代人对话,让我们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木”的前世今生,殷商时期,中原地区有着良好的草木植被。甲骨文中的“木”字,上部是树冠,下部是树根,形象地描绘了树木的形态。古人通过观察树木的生长情况,来判断气候的变化和农业的收成。树木不仅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深知,保护树木就是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在全国生态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古人的智慧,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共同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