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情况调查
新就业形态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成效显著,覆盖近千万从业者
近年来,随着快递员、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的兴起,这些从业人员在烈日下工作、在风雨中奔波,他们的职业安全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自2022年7月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在北京、上海、四川等7省市的美团、货拉拉、曹操出行等7家平台企业开展了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试点两年来,职业伤害保障工作的推进情况如何?如何更好地保障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的职业安全?新华社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调查。
今年6月,北京一名外卖员刘宇在送餐途中因风刮倒的大树摔倒受伤。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几周后,他收到了职业伤害医疗费报销2000余元,平台工作人员还电话询问了他的受伤情况以及是否需要进行劳动能力鉴定。刘宇表示:“一开始我担心自己没交过保费,怕报销不了,没想到平台直接缴费,还这么关心我们。”
记者了解到,与传统工伤保险不同,职业伤害保障由平台企业直接缴费,采取按单计费、按月订单量申报缴费方式,既不以存在劳动关系为前提,也不以工资总额为缴费基数。这种新型保障机制旨在填补“保障缺失”的空白,让新就业形态从业者在工作中受到伤害时能够得到及时的救治和经济补偿,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
试点两年来,“新职伤”推动应保尽保,取得了积极进展。截至6月底,上海市已累计将7家试点平台企业的113.09万名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纳入保障范围;四川省职业伤害保障累计参保131.95万人,待遇支付共计1.22亿元;北京市参保人数已达89.96万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7个试点省市累计参保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886万人。
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余飞跃表示,新就业形态从业者在工作中面临较高的职业伤害风险,且风险承受能力较弱。“新职伤”试点的实施,有助于保障这些从业者的合法权益,让他们在遇到职业伤害时能够获得及时的救治和经济补偿,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
为打通职业伤害保障服务的痛点和堵点,各地借鉴并对标工伤保险制度,积极探索适合新就业形态的职业伤害保障模式。通过政府、平台企业和从业者的共同努力,这一保障机制正逐步完善,为更多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提供坚实的职业安全保障。
随着新就业形态的不断发展,职业伤害保障的需求也将持续增长。未来,如何进一步扩大保障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将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