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钌签名”证实:6600万年前的大毁灭来自外太阳系?
恐龙灭绝新解:罪魁祸首或来自外太阳系?
近日,《科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颠覆了科学界对恐龙灭绝原因的传统认知。长久以来,恐龙突然从地球上消失的原因一直是科学界的未解之谜。虽然气候变化说和小行星撞击说一直是主流的两大推测,但具体是哪一种因素主导了这一事件仍存在争议。
1980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路易斯·阿尔瓦雷茨及其团队发现,全球白垩纪与古近纪交接的地层中铱含量异常,这一发现为小行星撞击说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随后,科学界普遍认为,一颗直径约10公里的小行星在6600万年前撞击了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形成了一个直径180公里的撞击坑,导致了恐龙的灭绝。
然而,最新的研究表明,这颗小行星并非来自传统认为的小行星主带,而是来自外太阳系。研究团队通过对撞击地点获得的岩石样本进行分析,发现了独特的“钌签名”。钌的同位素特征在太阳系不同位置的天体中有所不同,这一发现为确定撞击地球的天体来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这项研究不仅推翻了之前关于小行星来源的假设,还为理解太阳系早期演化提供了新的视角。科学界通常将木星轨道以外的区域称为外太阳系,而这次发现表明,外太阳系的天体可能对地球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对地球历史和太阳系演化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化。此次研究结果的公布,再次证明了科学研究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未来,科学家们将继续探索太阳系的奥秘,揭示更多关于地球和宇宙的历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