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就业的刺客还是救星?
技术进步与就业危机:我们该如何应对?
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技术性失业这一议题再次引发广泛关注。从大卫·李嘉图到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众多经济学家曾对此进行过激烈辩论。凯恩斯在1930年预言的技术性失业如今似乎正在成为现实。数字化变革正深刻影响着各行各业,从工作方式到行业生态,无一幸免。我们是否需要再次担心技术性失业?
早在2013年,牛津大学经济学家卡尔·弗雷与计算机科学同事迈克尔·奥斯本在《技术预测与社会变革》期刊上发表文章,预测未来二十年内,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进步,美国可能会有47%的职位被人工智能替代。这一预测引发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各类夸张标题如“机器人要来抢你的工作”纷纷登上头条。
牛津经济研究院在2019年发布的报告中指出,预计到2030年,全球约2000万个制造业职位将被机器人取代,相当于约8.5%的制造业职位,且可能加剧收入不平等。自2020年疫情以来,数字化进程加速,在线化和数字化已成为企业标配。许多传统职业正逐渐消失,工厂流水线上的智能机械臂即将取代工人,职业带路人被手机导航软件取代,银行柜员、翻译、秘书、客服等岗位也面临 similar threats.
面对这一趋势,我们该如何应对?是顺应潮流,积极拥抱新技术,还是设法减缓技术对就业的冲击?这些问题亟需社会各界共同探讨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