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挖煤炼钢的唐山养河鲀,竟然干到了全国第一?!
唐山:从“拼死吃河鲀”到“无毒河鲀”的产业革命
近日,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的河鲀养殖业引起了广泛关注。作为中国河鲀鱼(红鳍东方鲀)之乡,唐山的河鲀养殖面积达1.4万亩,年产量约1000吨,土池养殖产量占全国90%以上,鱼苗产量占全国60%以上。这一令人瞩目的成就背后,有着一段从传统到创新的发展故事。
河鲀,这种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占据独特地位的食材,曾因河鲀毒素(TTX)而被视为危险食品。然而,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河鲀自身并不能合成河鲀毒素,而是通过食物链从含有TTX的微生物中摄取并积累在体内。通过控制人工养殖环境中的变量,可以极大地降低河鲀体内的毒素含量,使人工养殖的河鲀保持低毒水平甚至基本无毒。
上世纪80年代,国内地方水产研究机构开始在山东进行红鳍东方鲀的工厂化育苗试验,并取得突破。1991年,河北省水产研究所在该领域也取得突破,并通过与曹妃甸区一家养殖场的合作,投放20多万尾红鳍东方鲀鱼苗进行规模化养殖。此后,红鳍东方鲀的规模化养殖在渤海湾一带扩散开来,曹妃甸地区的水文、气候条件为其提供了天然的发展优势。
曹妃甸所在的渤海湾是一个天然适宜海洋生物生存的场所。半封闭的渤海湾形成了独特的海洋环流系统,常年风平浪静,水中氧含量高,为河鲀的养殖提供了天然屏障。此外,黄河、海河等多条河流经曹妃甸流入大洋,丰富的陆源径流向海洋输入大量营养物质,利于大量浮游生物的生存、繁衍,进一步为当地的河鲀养殖业提供了丰富的饵料。
如今,唐山的河鲀产业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需求,还远销日本、韩国等地。这一产业的成功,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也为河鲀这一传统食材的现代化养殖提供了宝贵经验。从“拼死吃河鲀”到“无毒河鲀”,唐山的河鲀产业正在书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