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隆猴之父”详解瓶颈:目标是把猴体细胞克隆成功率提升到10%以上
全球首对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和“华华”在中国诞生
近日,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研究员孙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做克隆猴,目的是更好地构建非人灵长类模式动物。”这一技术的突破,意味着人类可以借助克隆猴技术,揭开更多生命科学的奥秘,比如灵长类的发育、大脑以及多种疾病相关难题。
2017年年底,全球首例体细胞克隆猴在中国诞生,相关论文于2018年1月25日在国际学术期刊《细胞》(Cell)上在线发表。这一消息当时就引爆了整个学术圈和科研界。此前,全球科学家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但一直未能攻克非人灵长类动物体细胞克隆的难题。直到两只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和“华华”诞生在中国科学家手中,这一技术的突破为生命科学研究带来了新的希望。
然而,尽管克隆猴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但目前仍存在瓶颈,成功率不高。孙强指出:“我们做克隆猴,目的是更好地构建非人灵长类模式动物。”他解释道,模式动物的“模式”就像用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这意味着克隆猴技术能够提供遗传背景一致的实验对象,从而更有效地进行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
为什么需要克隆猴?在克隆猴诞生前,猴子也被用于转基因或药物测试等研究,但这些猴子都是由受精卵发育来的。孙强表示:“但它有一个问题就是,它们的基因型是不同的,各个猴子之间的遗传背景不同。”这使得研究结果的可比性和可靠性受到影响。而克隆猴技术的出现,有望解决这一问题,为生命科学研究提供更为精确和可靠的实验模型。
总的来说,克隆猴技术的成功不仅标志着中国在生命科学领域的领先地位,也为全球科学家提供了新的研究工具和方法。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克隆猴技术将在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