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字化技术保护开发壁画,上大美院探索文博传播新路径
数字科技能否为传统文化遗产注入新生命?
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浪潮中,传统文化遗产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特别是在中国,凝聚了千百年文化与艺术精髓的壁画、雕像等珍贵遗产,正遭受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的侵蚀。如何在传统文物修复、保护之外,借助数字科技的力量,将文物以另一种形式保存下来,并赋予其新的生命力?今年6月,上海大学与西藏谢通门县共同发起的“上海+谢通门”文旅产业创新发展交流联动,提供了一个有力的答案。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数码艺术系主任李谦升副教授与上海市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创新设计项目导师李依蔓带领团队,深入西藏日喀则地区谢通门县塔定乡门吉康民宅,对其中的壁画进行了高精度数字化拍摄。门吉康民宅内的壁画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描绘了雍仲苯教祖师辛饶米沃切从诞生到涅槃的十二传记,信息密度极高,精美绝伦。
尽管此前已通过大量影像资料了解壁画的情况,但当团队成员第一次走进这座民宅时,仍然被壁画的精美和厚重的历史感深深震撼。为了拍摄壁画,团队成员克服了种种困难,如昏暗的房间内灯光反光问题,最终成功完成了高精度数字化拍摄任务。
这次考察不仅是一次技术上的挑战,更是一次文化上的洗礼。李谦升表示:“壁画本身非常精美,在墙壁有限的范围内,信息密度极高,有大量人物、植物、建筑等等,绘制了很多事件。”通过数字化技术,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将以另一种形式得以保存和传播,赋予其新的生命力。
此次“上海+谢通门”文旅产业创新发展交流联动,不仅是对传统文化遗产保护的一次积极探索,更是对数字科技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应用的一次成功实践。未来,随着数字科技的不断发展,相信会有更多的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为人类的历史和文化留下宝贵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