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米荒背后
日本大米荒背后的故事:政府不投储备粮,农协影响力减弱
近日,日本大米价格飙升,商超断货,引起了广泛关注。日本“米荒”已经持续了四个多月,目前平均米价折合人民币超过15元/斤,比3月份上涨近一倍,创下近20年的新高。即便如此高价,东京、大阪等地的商超货架仍然空空如也,80%的便利店大米卖断货,大阪市政府甚至开始发放“大米券”。
面对这一情况,大阪府知事吉村洋文带头呼吁政府投放储备大米,但农林水产大臣坂本哲志直接公开拒绝,称新米即将上市,不会投放储备米,以免影响大米流通。这种做法在日本国内外引起了不少争议。
实际上,今年是一个丰收年。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一期《粮食展望》报告,2024~2025年全球大多数主要粮食商品供应充足,仅小麦和玉米产量可能会略有下降,而大米和油籽产量将达到创纪录水平。全球市场并不缺米,日本的问题似乎并不严重,只需进口即可解决。然而,这与日本政府的惠农政策相悖。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政府不仅不投放储备粮,甚至依然履行大米出口配额。这种做法看似矛盾,但也反映了日本农业政策的复杂性。正如日本人对农业协会的评价:一半天使,一半魔鬼。
日本的农业政策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贞观年间。当时的魏征上奏《十渐不克终疏》,批评皇帝大兴土木,导致百姓疲民。类似的,德川家康在建立幕府时代时也说过:让农民半死不活,是政治秘籍。这种观念在日本历史上根深蒂固,直到工业时代到来。
如今,日本政府在面对大米荒时,选择了坚守农业政策,而不是简单地投放储备粮。这种做法虽然在短期内引发了争议,但从长远来看,或许是为了维护农业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无论如何,日本大米荒事件揭示了现代农业政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全球粮食供应充足的情况下,日本的选择或许能为其他国家提供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