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师变废为宝,西方企业眼红”
中企攻克镍矿技术难题,重塑全球镍市场

中企突破高压酸浸法难关
近年来,随着电动汽车在全球市场的普及,对镍、锂和钴等电池金属的需求急剧增加。作为全球最大的镍生产国,印尼吸引了众多国际矿业公司的关注。然而,镍矿的开采和冶炼一直面临技术难题。传统上使用的高压酸浸法(HPAL)因其高失败率和技术复杂性,使得西方公司在镍矿开采中屡屡受挫。
六年前,中国企业开始攻克这一难题,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华尔街日报》报道指出,中企不仅解决了高压酸浸法的问题,还大幅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这一突破性进展让西方企业感到沮丧,认为自己在镍矿行业中受到了排挤。
西方企业遭遇挫折
高压酸浸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诸多挑战:高温和高压常导致设备损坏,维修时间长;此外,还会产生大量难以处理的酸性废物。例如,在本世纪初,澳大利亚的三个项目因技术难题陷入困境,最终陷入财务危机。另一家西方公司在新喀里多尼亚的投资也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最终被迫出售。
加拿大镍业顾问莱尔·特里滕表示,长达五到六年的增长周期使得许多西方公司难以承受,导致许多项目转手或消失。
中企的成功案例
2008年,中国企业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承建了瑞木镍钴红土矿项目,由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负责技术攻关。尽管初期在关键技术上落后于西方,但经过数年努力,项目于2012年竣工投产,并于2016年实现了满负荷生产。2018年,该项目成功扭亏为盈。
这一案例标志着中国企业在镍矿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也为全球镍市场带来了新的竞争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