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血量创新高,血小板为何仍紧缺?
我国血小板供应告急,患者如何应对?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及生育政策的放开,未来用血需求还将大幅增长。然而,尽管全国无偿献血人次和献血量在2023年创下历史新高,血小板供应依然紧缺。家住北京的淋巴癌患者崔敬在接受CAR-T治疗后,因膀胱出血需要补充血小板,但他所在的医院血液供应紧张,有时申请用血后三天也没有回应。类似的情况在银川市也出现,由于天气炎热献血人数减少,临床用血需求却不断攀升,多家医院血小板库存量持续下降,血库告急。
为了应对这一困境,崔敬选择了互助献血的方式。互助献血是指患者亲友献血,再定向提供给急需用血的患者。从2023年2月至6月,崔敬共输注了150袋血液和成分血,其中85%左右来自互助献血。然而,这种方式并非长久之计,如何保障血液供应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无偿献血人次和献血量分别增长5.9%和4.8%,但血小板供应依旧紧张。专家指出,血小板的采集和保存难度较大,加之公众对无偿献血的认识不足,导致供需矛盾突出。为此,相关部门呼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无偿献血,同时加强对献血者的关爱和支持,以缓解血液供应的压力。
面对血小板供应短缺的局面,患者及其家属也在积极寻找解决方案。除了互助献血,一些患者通过社交媒体发布求助信息,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帮助。与此同时,医疗机构也在努力优化血液资源的分配,提高使用效率,确保每一位需要输血的患者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总之,血小板供应短缺问题亟需各方共同努力解决。一方面,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大对无偿献血的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公众的认知和参与度;另一方面,医疗机构应优化血液资源管理,提升服务水平,确保患者能够及时获得所需的医疗救助。只有多方协作,才能有效缓解血液供应紧张的局面,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