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生命无意义,怎么办?心理学者彭凯平谈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心理健康危机:如何破解“四无”困境?
近日,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彭凯平及其团队的一项最新研究揭示了中国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的“四无”问题:学习无动力、对真实世界无兴趣、社交无能力、对生命价值无感受。这项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据彭凯平介绍,这项研究始于2021年底,覆盖了全国30多万名中小学生。研究结果显示,青少年群体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也显示,2021年全球有七分之一的10-19岁青少年患有精神障碍,占该年龄段全球疾病负担的13%。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报告(2021-2022)》进一步指出,约14.8%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更令人担忧的是,《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显示,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且呈现低龄化趋势,高中生和初中生的抑郁检出率分别高达40%和30%。
为应对这一挑战,彭凯平的课题组近年来进行了多项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其中一项研究发现,中度至剧烈的体育运动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显著益处,尤其是在周末和节假日进行此类运动。另一项涉及全国112所中学的2234名学生的大型随机对照实验表明,自我肯定价值观有助于提升青少年的生活满意度、积极心理健康和自尊水平,尽管这种干预对抑郁、焦虑和孤独感等临床测量指标没有显著影响。
彭凯平强调,实证研究对于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至关重要。他指出:“我们强调实证,个体案例对我们来讲都没有意义,有意义的是成千上万的人在控制的条件下得出的结果。”他还表示,国民心理健康意识不足是一个更大的问题,许多人对自己的心理活动缺乏觉察,无法有效控制和改变自己的状态。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彭凯平及其团队的研究也带来了希望。他们发现,通过一些简单的干预方法,如体育运动和价值观自我肯定,可以显著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彭凯平强调,改变不需要瞬间顿悟,而是可以从细节和习惯开始,逐步塑造积极的心理状态。
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已于2023年5月联合印发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这标志着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与芯片、人工智能同等重要。彭凯平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为下一代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通过对彭凯平教授及其团队的研究成果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严峻性,同时也看到了解决问题的希望。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有望帮助青少年走出“四无”困境,迎接更加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