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东北某市的调研:一“编”之隔,如何破解跨体制通婚障碍
来自东北某市的调研:一“编”之隔,如何破解跨体制通婚障碍
东北社会的婚恋观念与体制内的工作地位
在东北社会中,获得体制内的工作被视为顺利迈向婚恋大门的“通行证”。不仅仅是私人关系,在社会组织或单位中,体制内工作也被主动地视作理想的伴侣选择。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赵丹的研究指出,无论形式如何,体制内与体制内的单身青年联姻成为了一条不成文的社会规范。这条规范对东北单身青年择偶行为的形塑与约束,不仅体现于个体的婚恋行动中,而且表现在有组织的相亲活动中。
制度分割对青年婚恋的影响
赵丹的研究提到,体制对东北青年婚恋的影响力可能超越了诸如收入、学历、户籍、毕业院校、个人能力、样貌,甚至包括爱情在内的诸多常见因素。没有进入体制内的单身青年,尽管可能拥有收入来源、高学历、房子和车子等优越条件,也难以获得与体制内单身青年发展一段长期稳定的亲密关系的机会。如果一对青年在偶然的情境下产生了情愫,但如果一方在体制内就职,另一方暂无体制内的职业,则可能导致这段感情无果。甚至,处于体制内的一方还可能产生被对方占便宜或被高攀的顾虑。只有双方同在体制内或体制外,喜结良缘的可能性才会显著增加。
体制内外的区隔与社会压力
在东北地区,体制内与体制外的区隔是东北青年从就业到婚恋绕不开的议题。体制内的工作或许在一些青年看来无足轻重,但是在面对婚恋问题时,会被重新带回关于体制内外的审视和拷问。视体制内就业结果为最优的单向社会评价体系,助长了一些东北青年盲目“考编”的跟风行为。而对于那些凭借技能优势、依靠劳动谋生的体制外东北青年来说,这种评价标准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并加剧了社会问题的严重性。一些东北青年选择逃离东北,向外寻找更多的发展机会。
编制障碍的破解之道
目前,尚无法从给定的搜索结果中找到破解跨体制通婚障碍的具体方法。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可能会逐渐发生变化,从而减少这种障碍。同时,政策层面的调整也可能为破解这一障碍提供新的思路。应当鼓励东北青年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和就业观,但前提应是基于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以及社会评价体系的多元化与丰富化。只有突破体制内外二元对立的职业结构,社会对本地青年和返乡青年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才能逐渐增强,东北青年的就业选择与婚恋行为才能得到进一步的优化与改善,从而形成一系列的良性循环,这也是更好地应对东北少子化、老龄化和人才流失等挑战的关键举措。